【數位經濟時代策略趨勢與佈局】年度戰略如何形成
文:蔡宜蓁 2021-1-25
數位經濟時代,企業如何進行策略規劃?
企業每年為了策略規劃、為了策略執行,還是要搭上趨勢的便車,整個社會上現在都在談數字轉型、數字經濟時代,我們在數字經濟轉型的大環境之下,如何做策略規劃以及落實策略執行?
公司每年策略規劃的時候會先做一些功課,先瞭解知彼,也就是外在環境有哪些變化。為什麼企業每年都要好好做策略規劃? 因為地球無時無刻在變動,也就是外在是一直在改變的,身為策略長每年要為團隊先把複雜的外在趨勢做一些分析,擷取哪些是跟公司相關的議題,外在的議題那麼多,哪些是公司未來無可迴避的部分,因為所有的議題都去追,公司也是不堪負荷的。
接下來找出跟公司產業相關的議題,這是知己。例如:數字轉型是我們鎖定的,跟鼎新絕對相關、無可迴避,但是並不等於跟你的公司相關,有可能你們更相關的是智慧轉型或是智慧製造。另外一個也很熱的議題是5G,這個是2020年7月以後開始推出來的,5G跟你的行業相不相關,策略規劃的時候要不要加入5G的議題,這些議題就來自知己知彼。
合力促進的OKR,方能達成企業戰略目標
再來,策略規劃要跟預算做一些呼應,充分的溝通、再異中求同、同中求異,尊重前線的各種不一樣,才能夠一體同心,然後射向目標找到企業關鍵的KPI。如果目標設定下來,到了3月我們的目標都已經達成,是好事還是壞事? 公司同仁一定都很高興,但是這個策略長就不盡職了,表示我們訂了一個很容易達成的目標,那就代表目標沒有挑戰性、沒有突破,但肯定有一些目標是沒有被達成的,因此,開會的時候該關注的是未達成的目標,未達成的目標怎麼辦? 指標沒有達成的時候一定有問題,如何找出問題、解析原因、找對策、承諾行動,這個是問題的分析與解決。
但是會不會有一些未達成的目標,就算是公司同仁拚死了、再努力還是達不成,當然會有這樣的情況。比方說:業務談了訂單,貨出不出去、製造不配合、採購缺料,所以雖然業績超標,但貨還是出不去,業務拚死拼活有用嗎? 沒用! 那要怎麼辦? 要OKR、要合力促進,簡單來講就是要Work-Out,製造要相挺、採購要配合,大家共同承諾一起達成這個目標、完成Key Results,因此,組織的戰略目標必須透過合力促進的OKR才能達成。
年度戰略形成,從「務虛會」開始
接下來跟大家分享我們公司一個年度的運作,大概有4個矩陣4個方框,每年比較期待的是這一個Overview,我先講一下我們公司運作的tempo,策略形成大概是從10月1號開始,進入第四季所謂的策略形成階段。
我們公司策略形成階段有一部分是跨兩岸的,因此我們學到了對岸的一個詞叫做「務虛會」。我們人要務實還是要務虛? 務虛是好事還是壞事? 台灣長大的我們都說做人就要老實、就要腳踏實地,務實才是好事。後來我跑兩岸以後,發現在對岸來說務實是好事,務虛也是好事。務實就是要說到做到,做得到的才好講,但所有事情都是這樣嗎?
他們認為公司高階的人要敢發想創新的年代,有些事情你可以四面八方的好好去想,現在也許還落地不了,我們很多新的創意、新的idea就是在「務虛會」四面八方聊天聊出來的,講了不用負責任,不是你講了就要做,要做的時候,必須要策略規劃可行的才能做。「務虛會」一個月兩周談一次,第四季從務虛會出發,大家把這一個年度裡碰到的問題彙總,這時候董事長就會帶領我們討論,會先知己知彼了解外在環境,再審視公司內部有哪些缺口、哪些沒做好,然後有哪些新的管理理論可以引進來使用。
「務虛會」不一定每次都要有決議,但是它還是有deadline。每年上市公司在12月15號左右必須要對董事會的策略委員會提報明年度的經營方向,可以此為deadline。首先,要決定3~4個明年的策略議題;其次是董事會要知道明年的財務大數字會是多少? 譬如台灣今年37億,明年要不要挑戰40億;再來是,當你訂定了策略,董事會提報的時候會涉及一個問題,新的年度策略會不會涉及組織改組? 年度的戰略如果改變非常大,組織有一些制約受限的時候,我們必須思考新的戰略是否需要進行組織改組。
數位經濟時代策略趨勢與佈局課程內容:請參考 https://pse.is/399ls6
林隆潤 策略長
現任鼎捷集團策略長,負責規劃集團經營策略及兩岸管理模式、品牌管理、行銷流程等整合之工作,持續推動BSC規劃與導入持續深化應用之各式變革管理專案。其自創「看電影學策略管理」已發展超過十年,主講過兩岸三地數百場與策略管理議題相關的講座與課程,破四千家企業與上萬人次參與。
相關資訊
-
【數位經濟時代策略趨勢與佈局】疫情後的四大變革
疫情過後,企業迎接變革是無法避免的,例如:工業4.0、5G、物聯網、雲端平台、AI機器人等。了解這個情勢後,可以歸納為四大變革,分別為:組織形式、管理方式、溝通方式、及生意模式的改變。另外,如果企業是單一事業,需求遞延甚至需求消失,可能導致無法繼續營運,建議企業應該思考發展兩個生意模式的可行性,也就是企業的第二條曲線。
-
【企業網路安全】社交工程演練的重要性
社交工程演練就是為了測試員工,面對社交工程攻擊的時候有沒有警覺性,有沒有能力去判斷哪些是釣魚信件、攻擊信件。資訊安全教育訓練不一定每天都要做,但是社交工程演練的頻率要高一點,提升員工的資安意識,使其有足夠的警覺性,培養出更多思考與檢查的習慣。
-
【勞動事件法常見糾紛地雷】不依勞動契約給付工作報酬
這是在108年桃園地方法院的一個判例,法院一直拖到109年勞動事件法通過之後才判決。原告貨車司機主張公司沒給加班費,提出了出勤紀錄卡佐證。雇主認為員工虛報出勤時間,提出的舉證是預排班表以及Google Map查詢的起訖公里數。法官表示這些資料不足採納,到底雇主應注意哪些事項,以利勞資爭議發生時得以舉證釐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