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太平洋自行車」突破智慧化轉型挑戰
文:李浩瑜 2020-09-01
發布時間: 2020-08-31 14:12:00
台灣以自行車王國享譽全球,當降低製造成本、提升品質已成為產業基礎條件,品牌塑造亦不再是新話題。近期消費市場對於智慧生活的嚮往,拉動消費市場與全球供應重構急遽交扭,如何定位佈局、專注細分領域獨特性愈顯重要。
2020年,當新冠肺炎爆發、衝擊全球各大產業時,自行車業是少數逆勢成長,甚至爆單至隔年度的產業。當消費市場與全球供應重構急遽交扭時,從定位佈局、專注細分領域獨特性愈顯重要。
智慧生活多樣性需求,帶動0到1創新與大批量並存的市場機會與挑戰
70年代起台灣以自行車王國享譽全球,當降低製造成本、提升品質已成為產業基礎條件,各家廠商紛紛推出自有產品,品牌塑造、全球行銷勢不可擋。然近年,消費市場對於智慧生活的嚮往,自行車愛好需求者橫跨3歲到90歲,滿足出生、青少年、家庭、競技、特殊需求到銀髮族的需求,產業重新解構與重塑,主要趨勢有:電動化、智慧化、客製化、共享化、全球供應整合。
• 智慧化:e化生活促使自行車類產品朝智慧化發展,包含IoT物聯網、大數據與產業應用跨界創新,發展更符合智慧市場的商品與服務。
• 電動化:迎合節能減碳潮流,低污染、操作簡單、省力及不需駕照;eBike浪潮從歐洲席捲到全球。
• 客製化:設計還諸客戶、客戶參與設計;設計發展客製化是品牌贏得新市場消費型態的關鍵。
• 共享化:生活朝智慧化邁進;騎士、消費者透過智慧聯網作為社群分享工具,產生智慧產品與解決方案的新創公司。
• 全球供應整合:打造可快速調整的全球供應支援體系,加強上協作配套廠間的互聯合作,即時資訊互連,迅速協助企業與生產圈下決策、以及拓展市場潛在商機。
面對不同價值共享型態,需求與供給不再是線性關性,而是形成雙向協作的生態圈;思維從過去更多在思考如何用更低廉的成本、更好的品質搶單,朝向如何找出一利基細分市場、佈局智慧化準備跨界整合生態圈資源。
以太平洋自行車為例,林正義董事長提到:從創立時期就想擺脫OEM、做自己的產品,「寧小勿大,作我自己」是太平洋一貫以來的信仰。當棒子交代二代林鳴皋總經理時,如何在一個不敗的產業裡,從市場趨勢、客戶商品需求,憑恃自己的獨特定位-- 「做最難的0到1、實現從設計到客戶終身服務」即為課題。
不將自己的定位侷限為一個自行車工廠,而是「國際化的設計者工作室」。目標是提供敏銳的洞察力及經驗,協助客戶完成其對於自行車的夢想,以及對於生活的願景,進而與客戶建立長遠且緊密的關係。故從設計到客製生產的一貫交付是太平洋對夥伴的重要承諾,當太平洋在成長、太平洋的客戶也在成長,這也迫使不得不面臨高複雜客製品與訂單0到1、1到N的雙重挑戰。
設計與價值創新的實踐,佈局準備智能走向智慧
當過去的彈性優勢可能變成劣勢,我們要如何因應?這是許多因應環境衝擊的自行車老廠所看到的隱憂。如同太平洋團隊所堅持,要實現客戶夢想創意商品化,須從設計研發可行性、商品化可行性 (市場開發)、再0到1、1到N量產可行性,以致終身服務等等,這些都是需要幫客戶完整考量。
當佈局走向最終的智慧創新時,前期的智能準備刻不容援,以下列舉在設計協同智慧製造、智能服務常遇到的思考問題:
• 設計協同:設計如何與客戶或終端消費者協同?提供何種設計平台?如何標準快速對接?如何與客戶互動評估市場的前瞻性與技術的可行性?如何預估負擔成本與回收?如何知道開發進程?…等等。
• 智慧製造:第一年生產和進到第二年重複生產,分別要關注什麼?實踐生產的製程技術瓶頸在哪?如何運用第一年的經驗,作為量化生產的標準?同時有彈性產品或大批量產品時,產能如何規劃、如何排產?是否有要提升自動化投入或機器人運用?是否要整合配套體系,還是運用自身設備聯網收集?…等等。
• 智慧服務:後續如何追蹤終端消費者的需求?如何由消費者的數據行為觀測市場趨勢?未來的加值應用不可限量,生產時須預先做那些物聯準備?…等等。
如以未來自行車生態圈發展定位的利基藍圖,現行經營重點與管理結構也會發生改變。從經營而至管理每日動態調整,源頭的設計開發協同、產型模式、以致全供應體系產能排程規劃、物流即時透明化與生產進度可視化、終端消費者的終身服務追蹤與提供、…等等,將由過去的靜態標準模式轉向動態觀察與規劃。
結論
企業隨著面向智慧路徑,資訊透明與數據收集不是目標,而是實踐通往智慧化的必要手段。管理團隊必須提升數據洞察與管理應用的能力,逐步透過自動化、數據化、網絡化及AI化,以逐步實現通往企業智慧化的道路!
李浩瑜
目前任職於鼎新電腦,主要負責台灣製造業行業解決方案的長期藍圖規劃與交付服務,對焦企業經管策略、動態調整管理因應,以最落地的實務案例帶各位共同探討數據如何說話、數據如何趨動決策!
更多案例